王宝强离婚案何以引发网络舆论“重灾”?
曹珉英
一、事件回顾
8月14日凌晨21分,王宝强愤然在微博发布离婚声明,直指妻子与经纪人有不正常关系,称“郑重决定解除与妻子马蓉的婚姻关系,同时解除宋喆经纪人的职务”。声明发布后,各大新闻客户端纷纷在第一时间推送这记娱乐重磅炸弹。当天5时许,马蓉在微博首度对此事发声,称“欲盖弥彰,善恶自有真相。不是不爆,时候未到。”似意有所指,令事件陷入谜团。随后,王宝强离婚案快速引爆了中国的社交媒体,话题浏览量已过50亿,让原本静寂的网络瞬间忙到瘫痪。
二、网络舆情
在互联网媒体时代,可谓人人手中都有一个麦克风,各种消息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似乎拥有“上帝视角”的每个他或她已成为暗夜里的裁判,义愤填膺地点评其中的“背叛”、“阴谋”、“道德”、“财产”。
有人从道德的视角,对涉事人的失德、对婚姻不忠等进行声讨,称曾在机场和高铁目击马蓉和宋喆举止言行过于亲昵暧昧,猜测王宝强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宋喆和马蓉布下的“局”。除了当事人的个人道德外,社会伦理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网友指出,离婚是一个很私密的事件,无需周知天下。而且孩子是无辜的,无需将两个年幼儿女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除此之外,有人从法律的视角指出,暴怒过后,还是要面对现实,面对权利义务分割这个核心议题。微博离婚没有法律效力,出轨不得作为少分财产的法定理由,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公司生产经营的收益都属于共同财产。
如果说上述几方面的舆论还比较客观,那么一些“不怕事大”抱有看客心态的网友们,却让王宝强离婚案成了“浑身是戏”,一时之间,谣言四起,仿佛王宝强和马蓉双方已经开始互相厮杀,越来越多的狗血故事被挖出来。比如:王宝强曾做亲子鉴定,包养三个女大学生,拆散马蓉宋喆这对多年情侣,拿身份证挨家查账户;马蓉和宋喆涉嫌职务侵占在机场被抓;马蓉银行提现500万元,带着两个孩子远赴国外,王宝强公司一夜成空壳;王宝强前经纪人“宋喆”于8月14日发生车祸抢救无效……这些虚假消息的传播,引发了网络舆论“重灾”。
三、事件反思
首先,不得不承认,王宝强所象征的草根,与马蓉所象征的白富美之间的强烈反差,造成了广阔的话题延展性。王宝强出身贫苦,从小为家里生计出门闯荡,历尽辛苦,脚踏实地,奋力拼搏,终于有所成就。工作上踏实努力,生活上宠溺妻儿,孝敬父母。个人形像无明显污点,绝对算是好男人一个,可谓草根成功的典范。可就是这么一个老实的好男人,却遭遇到家庭里妻子的不忠,和工作上搭档的背叛。人们关注的除了马蓉的个人道德操守之外,更多的是想问:婚姻怎么了,社会怎么了,人性怎么了?究竟是什么让好人痛苦,坏人得意。普通人奋斗还有没有意义……王宝强离婚案可谓是触动了大众最敏感的神经,那就是安全感,特别是家庭安全感。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和压力的增大,人们生活中充满了不安,而王宝强的遭遇又给了广大民众一记耳光,激烈的抨击就成了情绪宣泄的渠道,这就使得这次舆论“重灾”并不在意料之外。
其次,中国社会正在转型,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观念的变迁。转型期是不同观念的共存期、交锋期,王宝强离婚案可谓是“现代与传统价值观的对撞”。持有传统价值观的人们认为女人吃穿用老公的,就应该遵守妇道,对出轨持一种鄙夷的态度,婚外情在他们的字典中,是与不道德画等号的。而持有另一种价值观的人们却认为,王宝强在处理方式上过于粗暴,充满了浓重的道德色彩,只是单纯的埋怨指责另一方,将自己置于道德的高地之上进行批评,未能体面地解决属于两人间的隐私问题,反而将其变成公共性话题,在声明所表示的,要保护好两个小孩,但其处理方式却恰恰对他们产生了更大的伤害。在这种争论中,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价值观在处理分手时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处理手法。也正是因为这种对抗价值观的存在,无论民众持哪种婚姻观、分手观,都会有不少人与你持完全相反的意见,这也是王宝强离婚案引发舆论重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媒体在此次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推波助澜乃至决定性作用。“宝宝”的人生经历、婚姻状况、家庭生活,在媒体的渲染中被“二次塑造”。人们激动讨论的话题,不过是媒体揣测的故事,可能与婚变的真实情况,已差的越来越远。近半年来,无论是“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还是洪灾期间的“河北邢台泄洪谣言”,都在舆论空间引发大规模关注和讨论,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无疑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许多媒体记者迫于竞争压力,为了争夺市场、争夺观众,过度以“猎奇”为要务,迎合部分公众的“看官”心态,使得这种心态不断被放大,这也为王宝强离婚案引发舆论“重灾”助推了一把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我们都无法低估王宝强离婚案引发的的舆论“重灾”。透过刷屏,我们看到安全感缺失的恐慌,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对抗,看到了网络媒体的失职。如何保障婚姻,营造健康舆论环境,建设现代文明社会,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