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平反冤假错案才是实事求是
发布日期:2013-11-11 阅读:

平反冤假错案才是实事求是

一、事件概述

 20133月末,一桩冤案的最终平反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据媒体报道,326,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张辉、张高平叔侄强奸再审案公开宣判,认定原判定罪、适用法律错误,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至此,此案两名被告因发生在杭州的一起“强奸致死案”被错误羁押已近10年。

328晚,浙江省公安厅针对张辉、张高平错案在官方微博上作出表态,向当事人及家属致歉,并表示要调查公安在案件中的相关执法问题。当天上午浙江省检察院也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在案件再审过程中要做到有错必纠,实事求是。浙江省高级法院表示:“将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尽快做好国家赔偿等善后工作,尽可能让张辉、张高平能够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

随着浙江高院宣判结果出炉,央视网、中新社率先以《浙江两男子因“强奸罪”入狱近十年后被判无罪》等标题报道事件。2013329日央视《新闻1+1》播出《这个错判,今天是否还会发生?》。节目中,张高平在重审法庭上对法官们说:“若无法律保障,法官检察官的子孙也会被冤枉”。此言让网友倍感触动,主持人白岩松当时点评:“这番话说得真是够好的。”

326331,媒体的报道角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起初媒体以报道“浙江公安厅向叔侄冤狱案当事人及家属致歉”为主,但此后,报道出现两个较为明显的倾向:第一,对于案件的来龙去脉的起底描述越来越多,刑讯逼供被频繁提及。如《浙江叔侄奸杀冤案10年得雪 称曾遭特别方式询问》等文。第二,指出“无懈可击”案其实漏洞百出。华东在线等部分媒体称,杭州警方曾称案件无懈可击,可实际上相关部门的执法方式包含极大愚蠢与错漏。叔侄奸杀冤案曾有7次纠正机会,可是相关部门从不理会。叔侄二人的遭遇被媒体报道后,网友群情激愤。2006年的一期央视《第一线》节目被网友扒出并狂转,这期节目是“浙江神探”的系列报道之一,名为“无懈可击——聂海芬”。节目大篇幅讲述时任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预审大队长聂海芬参与侦破张氏叔侄一案时,在未找到任何强奸物证、口供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如何“毫不气馁”,通过“突审”让“惊魂未定”的嫌犯交代,如何从细节入手获得“无懈可击”的证据。这个当时不吝笔墨描绘的正面宣传,如今却成为极大的反讽。

二、媒体聚焦:冤假错案拷问司法公正

张高平、张辉叔侄俩冤案披露后,媒体对此案报道中普遍提出司法公正的诉求,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方能彰显法治精神

有媒体认为张氏叔侄十年冤案,一朝平反,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尊严,人们在为此庆幸的同时,应该深刻反思:冤案为何得以发生?目前,张氏叔侄冤案的真相还没有公布于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非法取证是制造冤案的“真凶”。其实,这个案子之所以当时导致错判,就是在没有任何物证和目击证人的前提下,司法人员采取包括刑讯逼供等手段取得所谓的“证据”,仅凭孤立的口供,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案件给办成了所谓的“铁案”。反思近年来冤假错案的形成过程,最后都不难揪出刑讯逼供这一真正的“元凶”,而支撑刑讯逼供则是有罪推定、疑罪从有这个不散的阴魂。因此,坚持疑罪从无原则,对于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浙江省高院虽然知错就改,有错必纠,值得肯定,但迟来的公正已经打了折扣。

2.二张案拷问司法公正

张氏叔侄案是在真凶浮现后经过其亲属经年不懈地上诉申诉才得以改判。此案之所以经历数年,与缺乏正常的申诉机制有关。因为案情非常明显,该案被害人身上提取的DNA物证经鉴定排除“两张”的DNA,这就已经证明,早先的侦查、起诉、审判一定存在疏失和错误。我们几乎可以判断,错案改判,冤案昭雪,困难的不是技术,不是法律,而是问责!舆论从从当前司法公正的社会期望值高涨这个现实出发,认为杭州二张案的改判具有显著的范例意义。当前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进行刑讯逼供已被认为是造成冤错案件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二张案的改判,希望司法机关能够把疑罪从无的原则在更多的案件侦查和审判中得以实践,重塑司法公平正义的威信,决不能被个别歪曲法理、不愿担责的部分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扰乱法治前行的步伐。

 3.应启动错案追责和国家赔偿

舆论认为围绕本案的善后问题,接下来的核心有二,其一是启动国家赔偿,其二便是责任追究。如果说国家赔偿追究的是机构责任,那么针对个案启动渎职调查,追问的便是执法者的个人责任,二者构成“虽迟到,但依然要完整”的正义本身,互相之间无法替代,更不可偏废。也只有对个案责任人的严肃追究与处理,才能真正建立起敬畏,为执法者划出边界。

4.反思冤错案件对司法公正的创伤与启示

人们普遍认为张高平、张辉叔侄俩的冤案不是第一个发生的冤案,也不会是最后的冤案,今后发生的冤案是一律等待“真凶”出现,并且将案件谁是“真凶”查得一清二楚才纠正,还是实事求是发现原有的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就纠正,考验着司法机关的智慧与良心。冤假错案的存在也许在任何时间、地点都不可避免。但制度的追求却必定是要将冤假错案压缩到最低限度,且必须杜绝因人为因素肆意制造冤假错案。为此才强调程序正义、疑罪从无、宁可错放也不能错抓等。千万别放大所谓国家赔偿的意义,那充其量是对于张高平叔侄俩的一点微薄的经济补偿而已,必须尽快到位,却绝不意味着事件的终结,更不意味着人为造案的责任已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凡此种种,都必须落实在制度建设上。

三、舆情点评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法治中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本案中,叔侄二人沉冤得雪,虽然历时十年,但迟来的正义总比不来的正义好,在纠正案件当中浙江相关部门展现了勇气和担当。在这次舆情应对中浙江相关部门颇见亮点,一是推翻冤案,敢于担当,勇气可嘉;二是主动道歉,表示尽快做好国家赔偿等善后工作,态度诚恳,赢得不少网友的理解;三是应对迅捷、运用新媒体技术高超,公安厅、检察院、高院均在网站和微博发布消息,深谙互联网传播技巧与艺术。浙江一系列的应对举措让舆情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力。

蹲了十年冤狱的张高平在330日表态要“要起诉对我刑讯逼供的人”,浙江省政法委也已经成立调查组彻查聂海芬等冤案侦查、起诉、审判等全部司法过程中涉案人员。相信日后有关部门会给公众一个全面了解此案的答复。同时,我们也相信此案的判决将具有里程碑意义。浙江省高院再审不是简单地根据新发现的DNA鉴定结论推翻了原二审判决结果,而且把原二审判决定案证据中的被告人有罪供述等全部证据纳入非法证据一概予以排除,这是新刑诉法今年11日实施以来对非法证据排除有明确法律规定后的首次在大案要案中的实践。这是对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重口供轻证据,重惩治犯罪轻保障人权,重实体轻程序、重实质轻形式的反思。有评论指出,各地冤案重重,司法机关或将以此案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对各类冤假错案的纠正工作。